湖南茶陵縣豬垅背墓群發現六朝、宋代墓
為配合茶陵至常寧(含安仁支線)高速公路項目建設,2020年8~11月,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完成了項目紅線范圍內的調查勘探工作。2022年4月經湖南省文物局和國家文物局的批準[考執字(2022)第(662)號],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茶陵縣文化旅游廣電體育局開始對項目紅線范圍內的豬垅背墓群進行了考古發掘。此次發掘,布設5×5米探方布32個(圖一),1×25米探溝3條。截至6月23日,已基本完成探方和墓葬的發掘,共揭露面積875平方米。探方區域內清理遺跡7處,包括5條灰溝和2個灰坑,探方文化堆積層中出土有殘青瓷盤口壺和少許青磚(圖二)。另外還發掘了8座古墓葬,出土遺物18件(組)?,F將墓葬發掘情況簡介如下。
圖一探方發掘航拍照
圖二TN05E02②層出土青瓷盤口壺及青磚
一、墓群概況
豬垅背墓群位于茶陵縣馬江鎮末頭村石門下組的豬垅背山,東北距茶陵縣城約9公里,西側有一條鄉村公路穿過,西北距省道S320約500米(圖三)。
在調查中發現墓群區域內地表有少量散落的青磚,多幾何形紋飾,墓磚尺寸長33~35厘米,寬16~17厘米,厚4~5厘米。通過現場踏查勘探,可知墓群分布面積約5000平方米,年代大體為漢至六朝時期,墓葬主要分布于豬垅背山的南面。此次發掘的8座墓,除M1座墓位于豬垅背山北面山腰外,其余墓葬均位于山的南面山腰。
圖三豬垅背墓群位置示意圖
二、墓葬形制
8座墓葬均為磚室墓,墓葬均遭到破壞或盜擾,其中M1、M6、M7、M8僅剩墓室一角。保存相對完整的墓葬,平面近“凸字形”,由墓道、封門、甬道、墓室以及排水溝組成,個別墓葬有壁龕。其中M3、M4、M5為單室券頂墓,M2墓室分前、后室,墓葬排水設施很有特點,如M4~M6墓底鋪設三層底磚,第二層底磚中留有8條磚砌小排水溝(圖四)。墓磚基本為青磚,紋飾多樣,有幾何紋、蓮花紋(圖五)等。
圖四M5俯拍照
圖五M6出土蓮花紋磚
如M4平面為“凸”字形(圖六),由墓道、封門、甬道和墓室組成。斜坡墓道位于封門中部,近封門處略寬,方向170°。封門僅剩10層磚,為單磚橫向錯縫平鋪壘砌。長方形甬道,短且窄。墓室較狹長,平面長方形,其券頂被毀,兩側長壁由單層磚錯縫平鋪壘砌,后壁外側用一層立磚加厚,磚縫之間用白石灰填充。墓室兩側長壁下前、中、后均有一個磚柱,成對稱分布。墓底鋪砌三層底磚,最上層單磚平鋪成席紋,二層為9條單磚縱向平鋪而成,間中有8條寬4~5厘米的小排水溝,三層為單磚橫向錯縫平鋪而成。磚砌排水溝從墓道中部貫穿而過,用特制“凹”形墓磚,兩兩相扣形成排水孔道。墓磚基本為青磚,少量紅磚,有長方形和楔形磚兩種,燒制火候較低,有幾何形紋和葉脈紋。墓磚尺寸(長×寬×厚)有36×18×6厘米、34×17×5.5厘米、32×16×7厘米等。
圖六M4俯拍照
三、出土遺物
8座墓葬因被盜擾,出土遺物數量少,有青瓷器、鐵器、銅器、銀器和滑石器等。以青瓷器為主,有盤口壺、碗、盞和硯臺(圖七)等,其中M1出土的四件瓷碗內底上均有刻劃的“吉”字(圖八)。鐵器主要是棺釘,銅器為1枚“紹圣元寶”銅錢(圖九),銀器為1件銀簪,滑石器為1件滑石豬。
圖七M2出土三足硯臺
圖八M1出土“吉”字瓷碗
圖九M1出土“紹圣元寶”銅錢
四、初步認識
(一)墓葬特征
墓葬基本開口地表,打破生土,其中M7墓室打破M3的墓道。除M1朝向西北、M6朝向東北外,其余墓葬均朝向東南。因埋葬于網紋紅土中,且遭到破壞,葬具、人骨均腐朽無存。墓葬之間無明顯的分布規律,僅M4、M5相距近,且二者墓葬形制、排水設施及出土遺物均基本相同,可能為家族墓。墓葬規模小,出土遺物少,應是平民墓葬。
(二)墓葬年代
發掘的8座古墓葬均沒有發現明確的紀年資料。只能根據墓葬形制、出土遺物初步推測年代。
M1出土敞口矮圈足瓷碗,且伴出有“紹圣元寶”銅錢,據此初步推測其年代為北宋。M2、M3、M4、M5墓葬形制以及出土的青瓷盞、三足硯臺等具有明顯的六朝時期墓葬特征,據此推測四座墓的年代為六朝時期。M7、M8無遺物出土,但M7、M8墓磚分別與M5、M3的墓磚大小、紋飾基本相同,年代大體相差不遠,又因M7打破M3,由此可知M3、M8為年代偏早的兩座墓。M6無遺物出土,但出土八瓣蓮花紋鋪底磚,據此推測其年代為南朝,也可能晚至隋代。
(三)價值
此次發掘的7座六朝墓葬,年代比較明確,部分墓底鋪設蓮花紋底磚以及用三層底磚做排水設施的方式在湘東及湘南地區都是首次發現,具有明顯的地方特征,對研究湖南六朝墓葬的喪葬習俗、文化交流等具有重要學術價值。M1出土帶“吉”字瓷碗和“紹圣元寶”,為湖南宋墓及瓷器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考古資料。